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三)
图说:肖老师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收藏自己,埋头前行的老马就是他,目标是一泓墨池。
编者按: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老师关于《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的讲座由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艺术报》两整版刊载,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此文较长,共计12000余字,计划以四章节发出,上一次发了第二部分,现在发布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敬请期待。
中国书法史上创新有多种途径,从上面这个角度看,我感到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程式进入型”创新。程式进入型创新,是承续性、归纳性创新类型。譬如赵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尽仿古人” ,以似其形而求肖其神。
由于他的文化底蕴有厚度,命运的坎坷和心灵创伤、情绪压抑又使他世事练达皆学问,有丰厚的个人体验,得以回溯到前人书写的情绪状态中。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够使之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渐写出了自家面目。
这是一条通过对固有程式的深度进入,渐成大气象、营构新风景的路子。
(赵孟頫洛神赋)
他是一位集大成者,集大成其实也是一种创造,但在创造的路子上终究走得不远。还有那类“以古为新”的创新,譬如清代适应艺术的生态变化,翻箱底,出新意,由帖学转碑学,大致也属此类。
(怀素草书)
第二,“程式突围型”创新。亦可称为程式冲决型创新。
譬如历代的狂狷书法家,都是以生命冲决礼教,以真性童心冲决社会和艺术既有的游戏规则而实现创新的。作为一个大群体,情况又各有不同:
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坎坷的身世、苦难的命运使他真有了精神病态,在书画艺术上却病蚌成珠,将自己压抑变异的心灵化为书画艺术冲决樊篱、求异创新的生命动力,在书画中创造了前人罕有的悲慨、荒诞境界。
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怀素、张旭,借酒激发生命、心灵和创造的才智勇气,“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但是他俩却都是在注重佛法基础上,实现对程式的变易、发展和改造的。
(米芾翰牍九帖)
有的是艺术之狂,如米芾。他是在进入艺术创作的狂迷状态后,在灵感的球状闪电不断照耀下的异常状态中实现创新的。米芾主张书法要“随意”“率性”“天真”“变格”。“忽然挥扫不自知,风去人怀天助力”,是他进入迷狂创作状态后的真实写照。
还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杨凝式杨疯子,为了对付政治、社会的压力而佯作癫狂。现实的压抑迫使他只能在书艺中释放生命,既可以以佯狂示人,又可得到内外两个世界、虚实两种境遇的平衡。所以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能够放胆写字的文人书家中之第一人”。
这里,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狂癫精神状态都成为他们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的强大动力,而狂癫精神又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走出了中国文化常有的平和冲淡,带有强烈的冲决色彩甚至断裂感觉。
但不能不注意的是,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都对传统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显示层面看,他们却把程式抛在了脑后;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肖云儒书法)
第三,“程式构建型”创新。
这一类可以于右任为例。于右任从研习北碑起步,传统程式功力极深。法古却不泥古,习碑既深,渐次透出本性之消息,既不死追北碑的刀意,也不过分追求蕴藉含蓄,自有一番天真潇洒的仪态。
这以后,他更自觉地致力于传统笔法的突破与变革。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平易中便自有了奇崛,大拙里也就深藏着大巧,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
再一步,即出版《右任墨缘》,在27岁到54岁这个黄金年龄段,他的书法由局部创造到整体构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他适度突破“中和”美,在爽朗洒脱中,将痛快的笔墨与沉着的质地交融一体。
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楷、草为一体,创立了《标准草书》,成为一代新程式,惠泽后世。他的许多创新,如雄浑冲淡、中锋入纸、法体变化和经营趣味,都成为后人追慕的新“王法” ,也就是新程式。
这三种创新类型,也可以说是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三种方式。
一种是深研细习、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内里找到自己的个性、生命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程式消化于心里,然后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达,狂放地冲决程式而呈现创新气象;再一种便是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理性地为自己的生命表达和艺术追求构建新的程式法度。这三种创新类型今天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每一位书家的创造活动,都无一例外是个体创造活动,但又无一例外不完全是个体创造活动。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资源、艺术审美资源、时代情绪资源所构成的潜文化场、潜艺术场之中进行的,这些潜在因素也会通过艺术舆论和艺术市场,变成一种显在的影响力。
如此说来,我们的创新其实是一种率性中的不率性,个体中的非个体,传统中的非传统这样一种精神活动。一定的科学理性判断是必要的。譬如,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优长的创新路子,不能见什么都学一手、抓一把。陈师曾在关键时刻点拨了齐白石,促成了齐的衰年变法,但陈自己并没有按照他对齐白石的要求来改变自己的风格,因为他不但有“知人之明”,而且有“自知之智”,他知道自己不能走齐白石的路。
真、草、隶、篆之中,草书大约最能传达书者的生命冲动和书法神韵了。草书是书法艺术中最具生命感的书体。伏案写狂草,那种成竹在胸、率意而为,不期然而然的自在状态,那种在运动中即兴组合、建构审美关系,智慧如繁花纷披的快意感觉,那种时时以情愫的律动运笔、又处处不实写情愫的曲运暗合之智和意会神通之美,那种在符号形式与意蕴之间自由出入的通感,无不给生命提供了喷薄的机缘。
绵延几千年的东方制度和礼教,绵延几千年的伦理中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的华夏文化,绵延几千年重血缘、族缘、地缘的村社意识,大都有意无意偏于抑窒生命的天籁去顺应群体生存和社会管理的需求。
这种制度、礼教、文化,在国人心里磨出了茧子结成了痂,厚厚地覆盖着真生命的释放,乃至炎黄子孙不得不在现实层面之外的模拟层面来寻求生命的自由张扬,文学艺术便常常承担起这一功能。中国的社会实践一般躬行儒的哲学,而艺术精神则大都奉传道的流脉,在书法艺术中,草书更是养成和释放生命自由的主要的渠道。
草书又是书法艺术中难度最大的,生命无羁的奔涌几乎要同步纳入精微的法度之中。法度不像篆、隶、楷那样森严,而生命的变幻莫测是那么难掌握。
书草如驭马,要有本事骑在扬鬃奋蹄的神骥之上,奔腾自如。那连绵不绝的线条,在徐疾轻重、疏密绞缠的时间推移中,显现出音乐的旋律节奏之美;在枯润浓淡、正侧巨细的空间布设中,又具有鲜明的画意甚至色彩感。
可以说草书是书法艺术笔法、墨法、构图的集大成者,是书法艺术节奏、韵律、表意的最高层次。苦心习草不只是为了把握一种书体,可以由此出发去领略中国艺术的内在规律,去体味中华美学的精神,乃至去涵养自由心态和生命真性。
书法创新一定要不断去民间书迹中汲取营养,以大地上无比新鲜的艺术信息和艺术资源激发书家的个体创造力。文人书法从来都是在汲取民间营养中壮大、提升的。
但文人书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又会出现“基因退化”现象,由虎虎有生气逐渐变得纤弱、苍白。这时候,便需要从民间书迹鲜冽的资源中补钙,强化自身。由生机盎然到基因退化再到补钙复壮,是文人书法发展过程中规律性的现象。
张旭《古诗四帖》
有时,审美生态转移也会导致对民间书迹的重新发现、推广。其实碑学就是民间书迹,它对帖学的冲击与置换,实质上是对文人书法(“帖学”)基因退化的拯救和审美生态转移的非常典型的表现。
除了在民间书刻、经生写经、敦煌残纸,直至简牍、钟鼎、甲骨文字等非艺术性的文字书写中汲取营养、开拓矿藏,以维系书法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如何汲取现代民间书迹资源以丰富专业书家的创作,也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书法家还应该不断在社会情绪和时代审美潮流中汲取营养,校正自己的创新坐标。
普列汉诺夫说,“社会状况决定着社会心理状况,社会的心理状况又决定着艺术的发展状况。”时代审美情绪的变化,艺术市场的变化,艺术家创作追求的变化,最深刻的原因都在社会变化之中。
对社会、时代、艺术思潮和市场的变化,我们不主张赶时尚、抢眼球,轻佻地去迎合,我们也不主张轻易地忽视和轻率地歧视。其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我们创新之用。譬如当代书法对娟秀、纤巧的远离和对崇高美的追求,对文字书法实用性的淡化和对艺术性、观赏性的强化,都无不与时代生活的变化、审美思潮的变化有关。
新媒体和网络时代,是一个说话、读图越来越占据话语平台的时代;从书写的角度看,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电脑输入与硬笔为主的书写时代。
一方面,笔墨书写正在现实生活中被边缘化,另一方面,书法艺术却在纯粹艺术领域、大众艺术领域以及文化市场中形成热点。书法愈益成为审美的专有对象,展览与发表、环境装饰与市场流通愈益成为书法艺术的主要展示渠道。这一切都催动着现代书法艺术的创新。
以更大的热情向前探索当代书法艺术的新途,而不要以传统的标准、程式的限定对创新多加指责。
在书法创新中,我们当然要坚守东方艺术精神和中国程式主义,无此何谈中国书法和中国艺术,但却不必亦步亦趋拘泥于旧有的程式形态。一部中国艺术史证明,每个时代都可能创造出新的艺术程式和艺术法则来。
让我们出入于千百年来中国书法的各种创新探索,走出自己的路子;出入于大生活和大生命,以生命体悟催化艺术创新。新的历史机遇正在向我们走来。
肖云儒
散文理论的先行者
西部文学的拓荒者
丝路文化的推广者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陕西文联专职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策划协会主席,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
现为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员,西安交大特聘教授。被学界誉为散文理论的先行者、西部文学的开创者、丝路文化的探寻者。50年前提出的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文坛半世纪,收编进20几种大学教材和辅导资料。
25年前关于中国西部文化的系列论文和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是该领域第一部理论著作,被誉为西部文化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出版丝路专著《中国西部文化论》《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五部,《走过》《画 · 说云公》《不散居文存》等多部,肖云儒总共发表作品688万字,著作35部。
|